|
《水利水資源藍皮書》即將發布17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再次成為關注的話題。水資源關乎民生,是社會發展基礎的資源之一。2019 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闡述了水資源安全保障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意義,并著重強調積極建設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尤其要強化城市內部排水、蓄水等功能 。 兩會之聲,強化水資源的剛性約束 “水十條”、“節水行動方案”等政策從污染防治、資源節約等多個維度為解決水資源問題提供指導。今年的兩會上,發言代表也再次提到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大的剛性約束,對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進行科學核算,嚴格控制水資源開發,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指導思想來應對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三大問題。 會上,曲鳳宏代表提出“應當以水資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節水優先這個關鍵,通過全產業、全過程、全人群三個維度的系統發力,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以水資源的大剛性約束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建議。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十六字方針是應對我國水安全嚴峻形勢的治本之策;“節水優先”和“空間均衡”是對水資源的取用和分配做出的指導;“系統治理”是對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做出的重要指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將長期影響我國水資源管理。水務企業為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的同時,也肩負著保障水資源安全的重要任務。要遵循水資源可持續使用的要求。 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 水資源緊缺:粵港澳大灣區位于南亞熱帶地區,區域內降水量充足,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水系水量巨大。然而,大灣區內水資源量分布不均,以及降雨明顯的季節性特點等因素造成區域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水資源緊缺。 此外,人類活動對水生態和水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會導致可用的水資源量減少。受到污染的自然水體喪失了自我凈化和修復能力,非但不能產生可用的水資源,甚至可能造成相連水體的水資源受到污染,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的緊缺程度。 單一水源過度開發:區域內部分城市嚴重缺水,東江是區域內主要開發和利用的水源,開發利用率已經接近國際公認警戒線。隨著經濟發展和大灣區內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用水需求還將不斷提升。而西江水系有著近10 倍于東江的水資源總量,其開發利用率不到 2%。大灣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均衡導致的用水緊缺問題日益凸顯。 水資源配置缺乏合理性:粵港澳大灣區內的11座城市擁有各自的區位和發展優勢。香港、澳門長期以來作為我國兩大對外貿易港口,依靠已有的成熟市場和產業資源維持著穩定發展。但是,港澳本地水資源匱乏,其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持。國家為保障港澳地區人民生活和生產用水的需求,修建了由內地向港澳供水的東江供水工程和對澳供水工程。目前,港澳兩地的用水需求中的很大比例都要依靠內地臨近城市來滿足。 與此同時,大灣區內的“珠三角 9 市”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城市產業群,在產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對水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大灣區急需要建立一套能夠協同各方發展需求的水資源分配管理體系。 藍皮書中自有錦囊妙計 水資源安全保障是一項長期任務,水務企業如何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水資源管理的優化提供更多幫助?同時,水務行業的發展如何適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的需求,協調解決發展與水資源之間的矛盾? 由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安全保障聯合創新中心統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協助,與 E20 環境平臺等多家水務領域前端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共同編寫完成《水利水資源藍皮書 —— 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研究報告(2020)》有系統的研究和解決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研究報告(2020)》作為粵海水務、粵港澳水資源安全保障聯合創新中心系列叢書《水利水資源藍皮書》的開篇之作,不但注重課題研究的深度和研究成果的權威性,同時也十分重視受眾的需求。 粵海水務長期深耕水務領域,利用地緣優勢,在粵港澳地區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僅如此,粵海水務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水務領域的**企業,在關注自身經營發展的同時也承擔起了水資源安全保障的職責。為了更好地推動解決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的問題,粵海水務與廣東省政府的相關部門,粵港澳等地的高等院校共同籌備成立聯合創新中心?!痘浉郯拇鬄硡^水資源研究報告(2020)》是中心新研究成果。 報告中討論的問題是政府部門、高校院所、行業產業、科研機構等多種類型的受眾關心的共性問題。報告精選政策、行業、技術、應用等四大維度,剖析數據和政府報告等資料,深度研讀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和經濟發展相關規劃,并且結合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現實踐成果。
文章分類:
公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