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質堪憂 水質檢測患“無能癥”
編者按:我國水質現狀堪憂,全國4500座水廠中,超過3500座水廠不具備日檢能力,深處理水廠不足2%。據此前住建部統計,在190個地方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站中,有超過170個監測站不具備42項常規指標檢測能力。
水質檢測何以患上“無能癥”
人們原以為,生活飲用水新國標將檢測指標從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將有效改善水質,但這種想法或許錯了,因為有好的檢測指標未必就有相應的檢測能力。大多數城市在水質檢測方面表現得很“無能”,值得追問。其一,住建部披露這組統計數據的時間應該在2013年之前,今天,還有多少監測站不具備42項常規指標檢測能力,還有多少水廠不具備日檢能力?
其二,從2008年下半年起至今,多個城市自來水價格幾乎是輪番上漲。按理說,自來水漲價后增加的收入,不僅要彌補水廠“虧損”,更要改善水質,改善水質首先就要提高水質檢測能力。自來水漲價后增加的收入都花在哪兒了?
其三,有關研究顯示,自加入WTO以來,國內城市自來水市場的開放程度遠超美國等發達國家,有的引入民間資本,有的引入外資。從目前頻發的自來水事件來看,體制改革的效果在哪?
其四,在筆者看來,地方政府在水質檢測方面至少要做到:一是要求供水企業按照生活飲用水新國標提升檢測能力,并監督水廠日常檢測。二是不管企業檢測結果如何,政府水質監測部門應該成為最終的把關人,可是政府盡職盡責了嗎?
深處理水廠不足2%
4月14日,北京自來水水質監測中心去爆料現場檢查看,凈水器廠家所說的重金屬超標不過是其偷換概念,其檢測數據應該是礦物質可溶性固體的數值,而這種物體完全對人身體有益無害,在自來水制水過程中不需要去除。
4月17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企業代表聶燕冬再度回應稱,北京的水質有保障,全過程的水質監測體系,具備很強的水質檢測能力,有全面的水處理工藝。
事實上,聶燕冬所言不虛。北京的自來水廠設備與技術能力均在國內名列前茅,而其對水質的檢測嚴格程度亦是數一數二的,因此其水質合格率相對也比較高。據了解,北京市自來水擁有全過程的水質監測體系,在水源建水廠,出水廠和管網終端等五個環節都設置了安全防線。出水環節有三級檢測,在用戶終端還有302個檢測點,隨時關注水質問題。
另外,北京自來水集團的水質檢測中心檢測能力達到了205項,遠遠超過國標的106項。因此,首創股份副總經理張恒杰評價起競爭對手北京市自來水廠的表現,仍客觀地認為,北京的水已經比很多城市的水安全得多。
所謂深度處理,指的是通過臭氧、活性碳等技術,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使污染水達標,最終實現直飲。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水處理工藝,即絮凝(加聚合氯化鋁)、沉淀、過濾(通過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氣等)。兩者的區別在于傳統工藝主要處理滅殺水中微生物,而深度處理還可以解決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污染。
根據《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2006-2020年)》數據,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于Ⅲ類。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超標因子除常規化學指標外,甚至出現了致癌、致畸、致突變污染指標。
據了解,地下水受As、F、Fe、Mn、放射性物質,以及天然化學背景與人為污染;地表水受微量污染物、重金屬,以及突發性污染事故污染;湖泊水源泥沙劇減,對下游水體中的重金屬等沉淀不利,而水庫內泥沙淤積又容易出現富營養化。
因此,當前我國的水質情況遠超傳統工藝能處理的范圍,理應提升水廠的深度處理能力,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不容樂觀。
國家119家水質監測站運行經費下撥
為了做好2014年度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經費的撥付工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關于撥付《2014年度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站運行經費》的通知”,其中提到2014年度每個水站運行經費為15萬元,同時因測試項目增加,運行費用相應增加,如總氮磷自動分析儀運行費增加3萬元,葉綠素3萬元,生物毒性5萬元,VOC6萬元。全國共計有11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此次撥付的運行經費總額共計2550萬元。
下一篇:豆漿6喝法如喝砒霜 豆漿什么時候喝好。。。ㄏ矚g喝豆漿的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