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水日”,22日至28日是“中國水周”。為紀念這個日子,本報推出系列“水”報道,從而引起人們對水的關注,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淘米、洗菜、澆花……輕輕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便“嘩嘩”流出——這是市民最常見的生活情景。那么,市民使用的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渾濁的江水如何“華麗轉身”流入尋常百姓家中?記者近日對自來水的生產流程及工藝發生的變化進行了一番探訪。 源自晉江 經南高干渠引入石獅 石獅是個典型的“水尾”城市。據有關數據統計,石獅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福建省人均水資源量的十分之一、泉州市的五分之一。境內的灌溉和工業、人畜飲用水絕大部分是依靠外引“客水”,經南高干渠引來晉江水,而后再由自來水廠制水送往千家萬戶。 2000年以前,晉江水經南低干渠進入石獅,但受沿途污染嚴重,已不能使用。2001年石獅市引水工程全線竣工,改由南高干渠引入“客水”晉江水。 剛剛引入水廠取水品的晉江水并不清澈。記者在市自來水廠取水口處看到,4臺清污機正在運行,將肉眼可見的雜物清出,江水經過多個程序處理,變成清澈的自來水。 五道工序 渾濁江水“脫胎換骨” 在自來水廠張副廠長帶領下,記者對生產線進行跟蹤采訪。第一站——加藥房。工人以聚合氯化鋁為靜化劑,向源水添加,以靜化其中的膠體雜質及微生物顆粒;再加入液氯消毒,殺死源水中的細菌,加藥過程全部由自動化系統操作。而后,進入生產自來水的第二站——反應池。 反應池池體結構較為有趣,一格格一米見方的水槽,水槽水泥檔板呈斜角設置,朝向各有不同,流入水槽的源水流勢變得溫柔了。張副廠長說,這一設計名為“三段豎流折板式反應渠”,目的在于讓加藥后的源水充分反應,達到靜化效果。 之后,進入生產自來水的第三站——沉淀池。在這個長近百米的四格設置的沉淀池前段,記者注意到,沉淀池的水里有一串串絮狀的漂浮物。張副廠長解釋道:“那是‘礬花’,是水中物質與凈水劑反應的產物。通過這道程序將大部分雜質清除! 奇妙的“礬花”與水流一起,進入了第四站——過濾池。濾池內的源水,已變得一片碧藍,已十分干凈。張副廠長介紹說,在濾池底部,鋪著像砂糖一般精細的石英砂。砂子間的縫隙宛如紗窗網眼一樣細小,一點點將流水中細微的懸浮物吸附。 最后,濾水管把流水送到全封閉的混合井,再次進行加氯,對水體的細菌、大腸桿菌等病菌進行二次消毒。從混合池出來的源水,流入儲水池,經過五道工序后,生產自來水的過程才算大功告成!斑M入儲水池的水已經是成品了,為保證安全,儲水池周邊安裝了數十個監控!睆埜睆S長說。 令人驚詫的是,4個容量共計約128000立方米的儲水池呈地下化設置,上方是景觀綠化,若無人介紹還真不知下方另有乾坤。 在自來水的生產過程中,水質如何確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制水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檢測人員對水質的檢測項目由過去的35項,增至現在的106項,出廠的自來水水質更有保證。 加壓輸送 清澈自來水進千家萬戶 據張副廠長介紹,目前我市自來水廠日供水近40萬立方米,以滿足全市的工業和生活所需。那么,經過脫胎換骨處理的自來水,最后是如何流到千家萬戶? 據介紹,生產出來的自來水貯存在清水池中,必須通過水廠送水泵房的水泵加壓才能安全到達各家各戶。記者來到送水泵房,龐大的設備群出現在記者面前,很遠都能聽到水泵工作時發出的轟隆聲響。站在鐵架上可向下俯視6個大水泵高調的工作,但一般只開4個水泵,足以供應市民的需求,另兩個水泵作為備用,以保障市民生活用水不間斷。 從渾濁的江河水變成清澈的自來水,僅僅是供水的前奏。自來水從水廠流向用戶,則需要一條永不停歇的生命線。而這條生命線,則是那些深埋地下、密布城鄉的似血管一般的供水管道。(記者 林恩炳 陳劍蘋) 沉淀池三角堰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