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水質情況系國家機密 水源地或僅50%合格
“過去十年來我們一直呼吁要保護水資源,治污減排,但是水質狀況并沒有多少改善!鼻迦A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文君嘆了一口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奈地表示,若再不加快在源頭堵住污染水源的行為,水污染治理的時間又很漫長,很快我國將水危機頻發。
☆全國深處理水廠不足2%
目前,北京等大中城市的自來水相對比較安全,如北京自來水集團的水質檢測中心檢測能力達到了205項,遠遠超過國標的106項。只是,全國有幾個北京?其他城市有多少做到像北京一樣設備先進、技術多樣、檢測嚴格?
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鄭興燦指出,即便在新國標106項標準,并不是所有地區都能做到,少數只能做到10項或40項,目前做到深度處理的水廠不到2%。
所謂深度處理,指的是通過臭氧、活性碳等技術,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使污染水達標,最終實現直飲。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水處理工藝,即絮凝(加聚合氯化鋁)、沉淀、過濾(通過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氣等)。兩者的區別在于傳統工藝主要處理滅殺水中微生物,而深度處理還可以解決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污染。
根據《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2006-2020年)》數據,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于Ⅲ類。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超標因子除常規化學指標外,甚至出現了致癌、致畸、致突變污染指標。
據了解,地下水受As、F、Fe、Mn、放射性物質,以及天然化學背景與人為污染;地表水受微量污染物、重金屬,以及突發性污染事故污染;湖泊水源泥沙劇減,對下游水體中的重金屬等沉淀不利,而水庫內泥沙淤積又容易出現富營養化。
因此,當前我國的水質情況遠超傳統工藝能處理的范圍,理應提升水廠的深度處理能力,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不容樂觀。
☆水源地合格比例僅50%?
如果自來水廠的處理工藝尚未提升,但進廠的水源水質保持優良,亦可確保出廠水是安全合格的。
只是,我們自來水的水源真的優良嗎?
據了解,我國自來水的水源,取自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又分為河流、湖泊和水庫。無論哪種水,現在都是一種匱乏的狀態。原因是我國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2012年一位國家發改委官員透露,雖然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在這個稀缺淡水資源的國家里,過去三十五年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人們生活改善的同時,也帶來了水質的噩夢。
根據2001年對我國七大水系斷面監測,達到三類水質可以進入自來水廠的最低要求的僅占29.5%,而劣V類水質卻高達44%;另外,我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污染比較普遍,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約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由于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經過國家大力治理,水質狀況有了改善。據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也就是說,經過治理,11年間,劣V類水的比例大幅降至10.2%。不過,各地情況大不相同。海河劣Ⅴ類水比例高達40%以上,黃河、遼河與淮河也都有超過20%仍是劣Ⅴ類水。
劉文君指出,實際上自來水的水源要求是一類和二類水,但這些優質水源實在太少了,才允許選用三類水。不過,我國三類水的比例,在這十大流域中也并不高。目前三類水達到90%以上的,僅僅是西北和西南諸河,長江、珠江、閩浙片河流鮮有超過80%,黃河、松花江等連60%都達不到。
從這些合格比例不高的水域中再度篩選供應自來水廠的水源地,難度可想而知。劉文君還指出,水是流動的,即使水源地的水質達標,附近的河流污染的話,遲
2012 年,全國113 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共監測387 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0 個,地下水源地147 個。水質達標率為95.3%,與上年相比,上升4.7 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在全國重點環保監測的113個城市,飲用水水源的水質仍有4.7%是不合格的,而在更多中小城市,飲用水水源的真實情況很可能更糟糕。北京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劉永認為,大城市的水質是基本有保障的,真正危險的是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農村環境形勢嚴峻。工礦污染壓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劇,畜禽養殖污染嚴重。
由于環保部公開的數據,只有113個重點大城市的信息,全國其他數千個城市的水質情況并未披露。記者多方問詢都未能獲得。一位不愿意披露姓名的學者告訴記者,水質情況很糟糕,但有多糟卻是個國家機密。他估計真實的合格率只有50%左右。2012年住建部城市供水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宋蘭合接受《新世紀》周刊采訪時曾認可水質合格率僅為50%的判斷,他個人判斷,剔除掉事實上不合格的三類水源,再剔除部分一二類水源中實際不合格的部分,中國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大約為50%。
☆水源污染溯源
誰污染了我們的水?最大一個原因是我們自己。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居民生活用水均保持不斷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0 年至2010 年,我國城市化率從36.22%上升至49.95%,10年間增長了13.63%;2000年,我國用水量為5498億立方米,2011 年增長至6107.2億立方米;同時我國人均用水量也從2000年的435.40立方米/年增長到了2010年的450.2立方米/年;與之相對應,產生了大量的污水排放,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由2003年2470115萬噸/年上升到了2010年的3797830萬噸/年,增長了53.75%。
與此同時,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較低, 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后。民族證券分析師于娃麗在2013年6月發布的一份《水務行業增長趨勢不改》的報告中介紹, 美國現在平均每1 萬人就擁有1 座污水處理廠, 英國和德國分別為每7000 和8000人擁有1座污水處理廠。我國城鎮人口中,平均每150 萬人才擁有1座污水處理廠。截至2011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3135座。
另一方面,我國工業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加大了工業用水的需求,從而也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水。從2003 年開始,我國工業增加值保持了年均25%的增幅,而同期工業用水量也同樣保持增長,年均增幅超過3%。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隨著用水量的增加,廢污水的排放量亦隨之增加,由2003年的2122527萬噸增長至2010年的2374732萬噸,增長了11.88%;但總體看來,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呈現出得到控制的趨勢,2010 年,工業廢水排放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434.77 噸,氨氮排放量為27.28 萬噸,對應于2003 年的511.8 萬噸、40.36 萬噸略有一定比例的下降,但各項污染物的絕對量仍然較大,水資源污染的形勢依然嚴峻。雖然國家在水源治理上日趨重視,近年投入極大,奈何水體一旦受到污染,治理起來需要漫長的過程,據歐美日等國的經驗,讓水質恢復正常很可能長達二十年的時間。
更讓人憂慮的是,隨著東部經濟結構調整,不少污染企業遷移到中西部地區,而我國多條河流的發源地集中在中西部,這些污染企業的排污治理問題不到位的話,等于把上游水域也污染了,或將加劇目前的水污染危機。
原文作者:高江虹
原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谷暖人間
關注雜糧營養均衡、研究養身食療方法、推廣素食禪修文化;研究雜糧原產地生態環境,介紹當地農業文化,參與當地的公益事業;我們的理念是“好生態,好雜糧,溫暖人間”。
運營負責人徐高峰:微信?x86815157
下一篇:直飲水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